陕西中医

基础研究

  • 穿心莲内酯下调POLRMT抑制肺癌细胞天冬氨酸代谢实验研究

    徐瞳;张荔;葛晓松;沈娣;

    目的:研究中药单体穿心莲内酯(AD)抗肺癌的关键代谢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ATPlite实验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AD对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代谢组学检测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等方法,解析AD对肺癌代谢物的影响,寻找关键代谢靶点。利用RNA-seq分析AD影响代谢的目的基因,并通过Western blot、RT-PCR实验进行验证。利用公共数据库分析目的基因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肺癌患者总生存率的关系。结果:AD能够以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A549、H1299肺癌细胞的增殖(P<0.01)。与对照组相比,AD处理肺癌细胞后显著改变了肿瘤细胞的代谢谱,下调了天冬氨酸、嘧啶代谢物(尿嘧啶核苷酸、尿嘧啶、尿苷)的水平(P<0.05)。RNA-seq、Western blot以及RT-PCR实验结果显示,AD处理组的天冬氨酸代谢相关基因POLRMT的mRNA表达量及蛋白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公共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在肺腺癌中,POLRMT的高表达与患者低生存率密切相关(P<0.05)。结论:AD能够有效抑制A549、H1299肺癌细胞的增殖,其抗癌作用可能与调控POLRMT-天冬氨酸代谢通路有关。

    2025年10期 v.46;No.526 1299-1304+1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固本平喘方对COPD模型大鼠NF-κB p65、 IKBα、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

    游慧娟;吴阳洋;欧阳桂兰;陈新海;游柏稳;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人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KBα)、白细胞介素-1β的信使RNA(IL-1β mRNA)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中的表达,以探讨固本平喘方对大鼠COPD的治疗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将64只SPF级S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选52只用来造模,剩余12只为空白组。空白组不做处理,剩余大鼠用香烟烟雾暴露及气管滴注脂多糖(LPS)、聚苯醚(PPE)造模,待造模成功后,在52只大鼠中随机选取50只分为:模型组、地塞米松组(0.15 mg/kg)、固本平喘方高(28 g/kg)、中(14 g/kg)、低(7 g/kg)剂量组,每组各10只。空白组中同样随机选取10只。15 d后让大鼠安乐死并采集所需标本,在HE染色下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肺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水平;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肺组织NF-κB p65、IKBα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其分布态势;RT-PCR检测肺组织中IL-1β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肺组织结构明显受损,肺泡腔及肺间质可见大量炎性浸润;地塞米松组及固本平喘方各剂量组炎性浸润程度较模型组相比减轻。与空白组对比,其余各组肺组织中IL-1β含量、NF-κB p65表达均升高(P<0.05),IKBα含量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及固本平喘方各剂量组IL-1β含量、NF-κB p65表达及IL-1β mRNA表达均降低(P<0.05),IKBα表达均升高(P<0.05);固本平喘方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IL-1β含量、NF-κB p65表达及IL-1β mRNA表达降低(P<0.05),IKBα表达升高(P<0.05)。肺组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NF-κB p65在模型组中呈强表达,在固本平喘方低剂量组表现为较强荧光,且随着固本平喘方剂量增加,免疫荧光逐渐减弱。结论:固本平喘方可降低COPD模型大鼠肺组织中NF-κB p65蛋白表达及IL-1β含量,升高IKBα的蛋白表达,下调IL-1β mRNA表达,减轻大鼠气道炎症反应,继而降低COPD模型大鼠肺组织损伤,以达到保护COPD模型大鼠肺脏的作用。

    2025年10期 v.46;No.526 1305-1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三七总皂苷通过调控ERK/mTOR信号通路对肺动脉高压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丁国瑞;贾壮壮;赵铎;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通过调控ERK/mTOR信号通路对肺动脉高压(PH)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野百合碱(MCT)诱导PH大鼠模型,将48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西地那非组、三七总皂苷低剂量组、三七总皂苷中剂量组及三七总皂苷高剂量组,每组各8只。三七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25、50、100 mg/kg给药,西地那非组给药剂量为6.3 mg/kg,每日1次,连续干预14 d,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容积蒸馏水。检测各组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收缩压(RVSP)、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血清活性氧(ROS)、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丙二醛(MDA)水平及p-ERK1/2、mTO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mPAP、RVSP水平显著升高(P<0.01),肺小动脉血管壁呈现不规则肥厚,管腔部分狭窄,血清ROS、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Mn-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p-ERK1/2、mTOR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七总皂苷各剂量干预后,mPAP、RVSP不同程度下降(P<0.05,P<0.01),肺组织病理性血管重塑减轻;高剂量组ROS、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Mn-SOD活性升高(P<0.05),中剂量组MDA含量降低(P<0.05);中剂量组mTOR阳性细胞数降低(P<0.05),高剂量组显著降低(P<0.01);低剂量组p-ERK1/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5),中、高剂量组显著降低(P<0.01),且中、高剂量组表达水平低于低剂量组(P<0.01),高剂量组表达水平低于中剂量组(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可改善MCT诱导的大鼠PH,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ERK/mTOR信号通路调控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2025年10期 v.46;No.526 1312-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槐杞黄颗粒调控Th17/Treg平衡改善银屑病样小鼠皮损机制研究

    张雨冰;何海艳;焦滕震;李丹;贾颖;

    目的:观察槐杞黄颗粒调节Th17/Treg平衡对银屑病样小鼠皮损的干预作用,揭示其调节免疫发挥抗炎作用及改善皮损延缓复发的效应。方法:选取48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各8只,采用背部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IMQ)诱导建立银屑病小鼠模型,空白组涂抹等量凡士林对照,边造模边灌胃给药,共7 d,末次给药1 h后于小鼠右耳廓涂抹20μl二甲苯建立耳肿胀模型,观察小鼠耳肿胀程度,计算各组小鼠脾脏指数及体重变化;实验期间对小鼠背部皮损进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背部皮损病理学改变,并测量表皮厚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6、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小鼠脾脏组织叉头框蛋白P3(FoxP3)、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背部皮肤增厚,出现红斑、鳞屑等银屑病样改变,PASI评分升高;耳肿胀明显,脾脏指数升高,体重增长明显缓慢(P<0.01);HE染色表现为表皮细胞角化不全、棘层增厚,真皮层炎性细胞浸润,测量表皮厚度明显增厚(P<0.05);RORγt mRNA、STAT3 mRNA表达、炎症因子IL-17与IL-6水平较空白组升高(P<0.01),FoxP3 mRNA表达、IL-10与TGF-β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皮损增厚减轻,PASI评分降低,病理学表现改善;耳肿胀得到抑制,脾脏指数降低(P<0.01),体重变化改善(P<0.05),RORγt mRNA、STAT3 mRNA表达、炎症因子IL-17与IL-6水平降低(P<0.01),FoxP3 mRNA表达、IL-10与TGF-β水平升高(P<0.01)。结论:槐杞黄颗粒通过抑制IL-17/IL-6/STAT3/RORγt轴、上调IL-10/TGF-β/FoxP3通路,恢复Th17/Treg平衡,减轻炎症反应及表皮增生,改善其皮损症状。

    2025年10期 v.46;No.526 1318-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β-klotho/FGF21/FGFR1c通路电针疗法对肥胖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王婧婧;黄琪;刘文露;詹理睿;

    目的:探讨电针基于β-klotho/FGF21/FGFR1c通路对肥胖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SD大鼠,将其中10只作为对照组,其余30只给予高脂饲料喂养,构建肥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假电针组,各10只,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正常饲养,电针组给予电针针刺双侧“足三里”“中脘”“丰隆”“关元”穴,假电针刺组取电针组所选穴位旁浅刺,连续治疗8周。疗程结束后取大鼠心尖血,测量大鼠的糖脂水平;所有大鼠统一处死,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β-klotho、FGF21、FGFR1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法对肝组织中FGF-21、β-klotho、FGFR1 mRNA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游离脂肪酸(NEFA)水平、β-klotho、FGF21、FGFR1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组FPG、TG、TC、NEFA水平、β-klotho、FGF21、FGFR1蛋白和mRNA表达下降(P<0.05)。结论:电针可通过调控β-klotho/FGF21/FGFR1c通路改善肥胖大鼠血脂、血糖水平。

    2025年10期 v.46;No.526 1325-1329+1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临床研究

  • 清化活血方对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临床研究

    张洪艳;刘风静;孟胜喜;王宇新;马丽;彭文波;王兵;李翠娟;孙永宁;

    目的:探讨清化活血方对湿热内蕴型高尿酸血症(HUA)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中医湿热内蕴证型的HUA患者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患者予清化活血方颗粒剂,对照组予等量安慰剂共治疗12周。服药期间每周对患者进行1次随访,对所有患者进行饮食及运动指导。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1β(IL-1β)等炎症因子水平,留取患者粪便样本测定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度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舒张压下降(P<0.05);治疗组患者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尿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FN-γ及IL-1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菌群丰度分析发现门水平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拟杆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硝化菌门、甲基杆菌门、GAL15菌门丰度与治疗前均存在差异;对照组患者仅芽单孢菌门和绿弯菌门丰度存在差异;属水平的分析发现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拟杆菌属、布劳特菌属、双歧杆菌属、肠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gaiella(放线菌门下的菌属之一)丰度存在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仅布劳特菌属、鞘氨醇单胞菌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清化活血方能够降低湿热内蕴型HUA患者尿酸水平,同时调节患者血脂,改善舒张压,与体内促炎因子IFN-γ和IL-1β表达降低,肠道布劳特菌属、双歧杆菌属等优势菌群丰度增加,拟杆菌丰度降低有关。

    2025年10期 v.46;No.526 1330-1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三妙散配合紫珠软膏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损伤、血管新生状态及血清磷脂酰肌醇3激酶、趋化因子受体4的影响

    周绍荣;沈宇弘;李卓;黄何尘;王元成;张盈盈;

    目的:观察三妙散配合紫珠软膏对Wagner 3~4级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损伤、血管新生状态及血清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的影响。方法:选择170例糖尿病足溃疡难愈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85例(脱落3例,最终纳入82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中医多时相疗法组85例(脱落4例,最终纳入81例),常规组干预同时进行三妙散配合紫珠软膏干预。疗程结束后比较常规组、中医多时相疗法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治疗6、12周计算溃疡面积减少率;检测患者踝肱指数、创面氧分压;检测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血清CXCR4、神经生长因子(N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I3K水平。结果:中医多时相疗法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30%,较常规组总有效率81.71%高(P<0.05);中医多时相疗法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较常规组低(P<0.05);治疗6、12周中医多时相疗法组溃疡面积减少率高于常规组(P<0.05),中医多时相疗法组踝肱指数、创面氧分压较常规组高(P<0.05);中医多时相疗法组创面组织中IL-1β、TNF-α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血清CXCR4、NGF、PI3K、VEGF水平较常规组高(P<0.05)。结论:三妙散配合紫珠软膏治疗Wagner 3~4级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可抑制创面炎症损伤,改善血管新生状态、神经传导速度,调节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病情,提升疗效。

    2025年10期 v.46;No.526 1336-1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敛疡汤灌肠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口服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李丽梅;范嘉俊;何从新;张丹;

    目的:观察探讨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应用敛疡汤灌肠联合口服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80例,按照患者意愿和入院顺序分为三组,A组26例(西药+口服参苓白术散加减+敛疡汤灌肠),B组27例(西药+口服参苓白术散加减),C组27例(西药),比较三组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率,并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炎性指标、血清学指标、改良Mayo活动指数水平。结果:A、B组治疗后证候积分、血清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PLT)、D-二聚体(D-D)水平及改良Mayo活动指数的排便次数、便血、黏膜表现及总分均低于C组(P<0.05);IL-10水平高于C组(P<0.05);A组改善水平明显于B组(P<0.05)。三组临床治疗效率中以A组最优(96.15%),B组次之(88.89%),C组最低(66.67%),A组明显高于B、C组(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复发率中以A组最低(3.85%),B组次之(11.11%),C组最高(37.04%),A组明显低于B、C组(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应用敛疡汤灌肠联合口服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的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症状,减轻炎症反应,促病情转归,减少复发。

    2025年10期 v.46;No.526 1341-1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当归芍药散加减联合持续皮下泵入胰岛素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氧化应激、炎症因子及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4和脂联素表达的影响

    张秋瑾;苏静;赵隽;陈驰;

    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散加减联合持续皮下泵入胰岛素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氧化应激、炎症因子及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和脂联素(ADPN)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确诊为DKA的患者,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持续皮下泵入胰岛素,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当归芍药散加减方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因子、FABP4和ADPN水平、临床缓解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精神萎靡、四肢无力、胸闷气短、口干口渴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临床缓解时间(尿酮体消失、酸中毒改善、血糖复常)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FABP4低于对照组,ADPN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芍药散加减联合持续皮下泵入胰岛素治疗DKA,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氧化应激指标,调节炎症因子,改善FABP4、ADPN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2025年10期 v.46;No.526 1347-1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调脏舒痢方直肠滴入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文圆;范艺缤;许莹;刘乐;

    目的:探究调脏舒痢方直肠滴入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150例符合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各75例。单用药组患者仅接受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而联合用药组患者则在单用药组基础上,通过直肠滴注调脏舒痢方进行辅助治疗。进而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肠道菌群数量、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0、IL-6、IL-1β]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单用药组(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各症候评分均显著下降且低于单用药组(P<0.05);联合用药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高于单用药组,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低于单用药组;联合用药组TNF-α、IL-1β及IL-6均下降且显著低于单用药组,IL-10水平则升高且显著高于单用药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脏舒痢方直肠滴入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够有效改善疗效,缓解患者症状,降低炎症反应。

    2025年10期 v.46;No.526 1351-1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骨痨汤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脊柱结核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李燕;杨春华;陈晓双;杜宏玲;姚鹤龄;王睿;

    目的:探究骨痨汤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5例脊柱结核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结核药物+手术进行治疗,69例)、观察组(采用骨痨汤联合抗结核药物+手术进行治疗,6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胃肠功能、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得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得分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均升高、血管活性肠肽(VIP)均降低,对照组MTL、SS均降低、VIP均升高,且观察组指标升高、降低均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得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得分明显更高(P<0.05);两组治疗后腰背疼痛、盗汗、发热得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得分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42%)显著高于对照组(72.46%,P<0.05)。结论:骨痨汤联合抗结核药物能够有效提高脊柱结核患者的腰椎功能和胃肠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增强临床疗效。

    2025年10期 v.46;No.526 1356-1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芪丹理肺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痰凝毒滞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临床研究

    李智政;乔金飞;伍荣庭;齐小玉;吴少昇;李平;苏丽;

    目的:探讨芪丹理肺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临床2~3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CIP)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6例CI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激素及对症治疗)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丹理肺汤联合穴位贴敷)。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KPS)、指脉氧饱和度、肺功能(FVC、FEV1、MEF)、胸部CT、凝血指标(PLT、PT、APTT、TT、Fib、D-D)、炎症相关指标(CRP、IL-6、IL-8、IL-10)、免疫功能细胞(CD3~+、CD4~+、CD8~+及CD4~+/CD8~+比值)、激素使用总时长、大剂量激素使用时长及不良反应。结果:最终纳入分析60例(两组各30例)。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指脉氧及肺功能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影像学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T、TT、APTT、PLT、Fib、D-D较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T、TT、APTT较前降低,PLT、Fib、D-D较前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CRP、IL-6、IL-8水平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而IL-10水平对照组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前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8~+及CD4~+/CD8~+比值较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D3~+、CD4~+、CD8~+及CD4~+/CD8~+比值较前下降(P<0.05)。两组激素使用时长及大剂量激素使用时长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1例血糖升高,对照组出现1例血压升高,1例恶心呕吐,2例失眠,3例血糖升高,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1/30)和23.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丹理肺汤联合穴位贴敷可改善CIP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激素使用时长,降低激素不良反应,缩短治疗时间,其综合疗效优于单独激素及对症治疗。

    2025年10期 v.46;No.526 1360-1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清肺养阴益气汤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减毒增效作用及对患者中医证候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熊乙霓;郭旭;陈明明;

    目的:探讨清肺养阴益气汤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减毒增效的作用及对患者中医证候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取符合纳入标准接受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受试者,随机分组建立对照组(单纯化疗方案)和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清肺养阴益气汤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积分及症状积分;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细胞因子白介素(IL)-1β、IL-6和IL-10,以及免疫功能检测比较及两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的客观有效率为56.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中医主症、次症、舌象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CEA、NSE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IL-6、IL-1β、CD8~+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IL-10、CD3~+和CD4~+水平及CD4~+/CD8~+较治疗前上升(均P<0.05);且治疗后联合组的CEA、NSE、SCCAg、IL-6、IL-1β及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10、CD3~+、CD4~+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期间联合组的恶心呕吐、腹泻、血小板减少和骨髓抑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清肺养阴益气汤可发挥减毒增效的作用,并且可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缓炎症反应,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2025年10期 v.46;No.526 1366-1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学术探讨

  • 基于“土壅木郁”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焦虑状态的论治

    邹玲孜;朱莹;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且无规律上腹部疼痛不适或者胀满疼痛等。对于CAG,西医缺乏明显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从整体观念论治,对于CAG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阐述“土壅木郁”的理论内涵,从而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焦虑状态的发病机制,认为“脾虚土壅”是CAG合并焦虑状态的发病之本,而“木郁不畅”是CAG合并焦虑状态发病的关键之因。而HP感染、炎症免疫反应异常、脑肠轴功能失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壅木郁”的状态,影响了CAG合并焦虑状态的发生发展。治疗当以健运脾气贯穿治病的整个过程,配合疏肝通络治法,CAG病情迁延不愈,病程较长,久病必瘀,治病后期当以配合祛瘀通络之法,佐以心理疏导,调畅情志。

    2025年10期 v.46;No.526 1371-1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土虚木乘”病机探讨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及其针灸证治思路

    张雪萍;白兴华;武文玉;韩广卉;柳佳宝;胡欣欣;孙巍琪;吴所畏;马丽欣;魏玮;苏晓兰;

    文章结合现代研究以及古医籍记述,分析了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的发病机制,并探讨该病发病病机及针灸辨治思路。从中医角度认为,DGER发病与中土虚寒运化不利、肝胆壅遏疏泄失常相关,以“土虚木乘”为DGER关键病机,这与现代医学研究中提出该病由上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致病的认知相对应。在治疗上,《黄帝内经》提出了该病以针灸为主的治疗思路。针灸通过调控气机,能够恢复气机升降、补虚泄实以恢复脾胃运化、肝胆疏泄等相关脏腑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可为DGER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10期 v.46;No.526 1376-1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心主神明”理论应用“疏肝安神”法治疗“双心”失眠理论探讨

    赵立沙;杨成虎;袁慧;荆娟;

    “双心”疾病是近年来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的一种跨学科疾病概念,“心主血脉,心主神明”是中医理论“心”学说中最为基本的观点,失眠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心“主血脉”“主神明”功能受损导致。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舍魂,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与神志活动两个方面,肝郁气滞、心神失养是此类患者的核心病机,从而形成“肝郁-血瘀-神扰”的病理三角,基于此,通过疏肝解郁恢复气机升降,同时宁心安神以切断“情志-躯体”交互致病通路,可能打破疾病恶性循环,在中医整体观及治未病思想指导下,以探讨“双心”患者治疗的中医理论,应用疏肝安神法治疗“双心”疾病,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双心”失眠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0期 v.46;No.526 1382-1385+1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木曰敷和”理论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论治

    谢慰;刘慧婷;刘彬彬;温婉婷婷;周意;王若宇;邓桂明;伍玉南;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起病隐匿、发病机制复杂,具有发病率高、预后差、侵袭性强等特点。在这一背景下,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木曰敷和”这一理论出自中医典籍《素问·五常政大论》,与中医理论中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论治密切相关。本文基于“木曰敷和”理论对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提供新思路,以期达到精准施治、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结果表明,肝气失于敷和是导致肝癌发生的重要病因病机,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上应该结合具体临床情况辨证论治,注重扶正祛邪,予以降气或行气之法。

    2025年10期 v.46;No.526 1386-1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长安医学

  • 长安周氏针灸流派学术思想特色及临证经验

    朱洁钰;赵卫锋;罗丹;陆鹤;任媛媛;张福会;周志杰;

    长安周氏针灸流派源自“清·准绳堂”,以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在中医针灸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周志杰主任医师作为“准绳堂”第十一代传人及首批陕西省名中医,是长安周氏针灸流派的奠基者。本文旨在探讨其学术思想特色、传承理念及临床治法特点,并阐发其理论体系。同时,分析该流派在现代针灸临床中的应用与发展,以期为中医针灸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2025年10期 v.46;No.526 1391-1394+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名中医经验

  • 名中医冯兴中基于“气虚生毒”分期辨治胃癌经验

    王威;高慧娟;孟醒;谭丽;王峥;袁宇莲;陈元昊;王春潺;艾菲拉·艾克帕尔;齐聪;冯兴中;

    胃癌(GC)是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居前列的癌症类型,西医治疗GC以外科手术和内镜治疗为主,存在并发症多、疗效不佳等缺陷,名中医冯兴中从事恶性肿瘤的中西医防治工作多年,认为胃癌的病机关键在于虚气留滞、气虚生毒,临证当采取“培元解毒、分期辨治”的治疗策略,在癌前病变期及胃癌早期侧重益气解毒、未病防变,在健脾培元的基础上灵活施予解毒之法,在围术期强调体质调节,综合治理,在胃癌康复期重视扶助正气,固护胃气,方予益气扶正方化裁,同时将扶正祛邪、中西协同、心身同调贯穿于胃癌治疗全程,以求邪祛正安。

    2025年10期 v.46;No.526 1395-1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名中医丁霞基于“治中焦如衡”理论分期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王昊辰;丁霞;

    丁霞老师基于“治中焦如衡”理论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由中焦失衡,气机升降失调,运化水谷功能失司所致。中焦脾胃具有“升降相因、纳运相依、燥湿相济”的生理特性,而“衡”的状态是功能运行的基础。因此,中焦失衡,精微物质难以布散且糟粕滞留,进而导致气滞、痰浊、瘀血等壅滞体内,在治疗上可分期论治。丁霞老师认为CAG初期以正虚邪生,升降失衡为主,治疗当以益气健脾,升降同调以复衡为基本治法;随着时间迁移,患者病情不断发展,长期脾胃气虚造成中阳虚损,加之体内痰浊、水湿停滞日久,留滞脾胃,郁而化热,渐成寒热错杂之证,故须化湿和中,寒热同调以复衡;在CAG后期,胃络受损,瘀血阻滞,气血失衡,辨治应详查其因,气血同调以复其衡。

    2025年10期 v.46;No.526 1400-1403+1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名中医赵钢基于“卫气营血”论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验

    吕勃川;张百亮;张美君;王茜;马丽媛;钟雅楠;张有志;

    脉腑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部位,而卫气、营气与其关系十分密切。营卫同出一源,由水谷精微所化,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营气、脉腑三者相辅相成,三者中一者病变,则其余皆可发病。赵钢教授基于卫气营血理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认为该病的可分为四期。首先,年老体衰,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为主要病因,该期病机特点为脾肾亏损,卫积脉中,内伐脉腑;其次卫损气衰,此期病机特点为气虚血迟;再次营卫两伤,此期病机特点为营血瘀滞脉腑;最后瘀血日久,化热伤津,瘀血干结而成干血劳,筋骨脉肌皮皆失所养,破溃失荣,此期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阴阳气血俱损。营卫气血、脉道贯穿于疾病的各个阶段,因此治疗上以疏通营卫为主,活血通脉为辅,以重建中州之气为本,荡涤浊瘀为标,通过畅卫、调营、通脉等方法,最终达到血脉畅行,营卫和谐的目的。

    2025年10期 v.46;No.526 1404-1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名中医曹晖运用角药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肖有为;曹晖;吴东升;邹博;程琪;黄若茹;余依倩;

    总结名中医曹晖老师运用角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认为该病总体呈现“本虚标实”之态,以脾虚为本,兼夹水湿、湿热、血热、气滞等实证,后期可累及阴阳,形成脾肾阳虚或阴血亏虚等虚证。治疗以益气健脾为核心原则,临证常用六组角药:党参-黄芪-薏苡仁益气健脾、燥湿止泻;玄参-生地-火麻仁滋阴润燥、养血通便;干姜-补骨脂-吴茱萸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黄连-当归-藿香清热燥湿、调和气血;地锦草-白头翁-槐花炭凉血止血,清肠止痢;柴胡-白芍-白术疏肝理气、健脾和中。曹晖教授结合临床经验,强调角药配伍需紧扣病机,注重药物性味归经的协同与制衡,辅以生活调摄指导,形成“驱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的诊疗体系,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与方法。

    2025年10期 v.46;No.526 1409-1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针灸经络

  • 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颜依静;陈洪;温惠娟;周俏苑;罗静;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穴位贴敷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早期胃肠内营养、胃肠减压、调节肠道菌群及促胃肠动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用针刺足三里联合吴茱萸贴敷神阙穴治疗。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腹围、平均胃潴留量(MGRV)、急性胃肠损伤分级(AGI)、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系统Ⅱ(APACHEⅡ)、中医证候积分及电解质水平的变化,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腹围、MGRV、AGI分级、APACHEⅡ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电解质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肠功能障碍分级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及整体病情。

    2025年10期 v.46;No.526 1414-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研究

    杜旭;童悦;袁海光;王斌;张容超;刘海燕;袁瑞华;

    目的:观察针刺、拔罐及二者联合对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影响的差异。方法:对90例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针刺组、拔罐组、针刺拔罐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型量化积分表评分、疲劳量表(FS-14)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以及血清IL-6、TNF-α水平,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脾肾阳虚证候积分、FS-14积分、PSQI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针刺拔罐组降低水较其他两组更为明显(P<0.05),针刺组与拔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SAS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针刺拔罐组与针刺组降低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优于拔罐组(P<0.05);三组患者血清水平IL-6均较治疗前降低,针刺拔罐组降低水平大于其他两组(P<0.05),针刺组与拔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血清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刺拔罐组降低水平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降低水平优于拔罐组(P<0.05)。治疗后针刺组总有效率83.33%,拔罐组总有效率76.67%,针刺拔罐组总有效率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拔罐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及血清IL-6、TNF-α水平。

    2025年10期 v.46;No.526 1419-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综述

  • 桑叶防治糖尿病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李佳凝;李佳露;谢钰然;

    桑叶作为传统中药,其降血糖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在前期文献报道基础上,本文综述了桑叶提取物中治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其中以生物碱类、黄酮类和多糖类为要,其发挥降血糖的作用机制呈现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征。目前研究已发现桑叶中的生物碱类、黄酮类及多糖类主要可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减少葡萄糖吸收;糖代谢通路调节;胰岛素分泌与信号调控;激活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抗氧化应激作用;肠道吸收干预;机制整合与协同效应等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本文通过综述讨论桑叶防治糖尿病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桑叶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2025年10期 v.46;No.526 1425-1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从脾肾论治肌少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顾逸浩;何志伟;陈煜;韦晓;刘超;胡欣;

    肌少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躯体功能减退的老年综合征。鉴于肌少症的发病机制仍未阐明,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手段。肌少症归属于中医学“痿证”疾病范畴,其病机为脾肾亏虚,气血虚弱,治则上应以健脾补肾,补益气血为主。现代研究证实,中药复方如补中益气汤通过下调萎缩相关基因并激活PI3K/Akt/mTOR通路改善肌肉合成代谢。单药成分亦可通过调控蛋白质降解与合成平衡延缓肌萎缩。非药物疗法中,针刺足三里、肾俞等穴可抑制MuRF1表达并激活IGF-1通路;推拿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肌肉轴”增强代谢;传统功法则经神经内分泌调控改善肌肉功能。现归纳中医药在肌少症治疗中的特色与优势,以期为肌少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10期 v.46;No.526 1429-1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附子理中丸药理作用及其在肠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唐晓燕;蒲金凤;易飞扬;唐学贵;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对附子理中丸(汤)研究的不断深化,现代医家发现此方药理作用广泛,临床上将此方应用于多种肠道疾病,并且疗效显著。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发现,附子理中丸(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肠易激综合征(IBS)、慢性胃炎等多种疾病疗效确切,还可用于胃癌术后辅助治疗,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抗炎、保护肠道黏膜、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胃肠动力、调节免疫及抗肿瘤等。现本文特对附子理中丸的药理作用及其在肠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梳理阐述,为本方以后合理的临床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46;No.526 1433-1436+1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作用机制进展

    黄桢奇;周艳林;柯婷;肖洋;

    近年来2型糖尿病(T2DM)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不断增加。两者常伴随发病,并互相推动疾病进程。中药治疗历史悠久,以其“多成分-多靶点、个性化”的特性而具有临床潜力。然中药治疗T2DM合并NAFLD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现就胰岛素抵抗及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促炎症因子生成及“肠-肝轴”紊乱等方面试阐述中药治疗T2DM合并NAFLD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0期 v.46;No.526 1437-1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