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

基础研究

  • 基于HIF-1α/VEGF信号通路探讨瑶药肿瘤藤对HepG2肝癌细胞的效应机制

    蒋著椿;彭佩纯;李小梅;李慧;罗彩玉;邓鑫;ZSOLT Radak;

    目的:探讨瑶药肿瘤藤通过HIF-1α/VEGF信号通路对HepG2肝癌细胞的影响,以探究其可能的效应机制。方法:体外模拟肝癌细胞缺氧微环境,制备肿瘤藤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随机分为常氧模型组、乏氧模型组、肿瘤藤低、中、高剂量组。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情况,采用Hoechst33342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检测HIF-1α、VEGF阳性细胞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比率,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HIF-1α、VEGF和Caspase-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常氧模型组比较,乏氧模型组细胞活性上升,细胞凋亡比率下降,迁移细胞数增多,HIF-1α、VEGF及Caspase-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肿瘤藤含药血清各剂量组细胞活性降低,细胞凋亡比率上升,迁移细胞数减少,HIF-1α、VEGF及Caspase-1 mRNA及蛋白表达量下降,且中剂量组效果最佳(均P<0.05)。结论:瑶药肿瘤藤可以通过下调HIF-1α/VEGF信号通路影响HepG2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并促进其凋亡,从而减少肿瘤区域的血管生成。

    2025年06期 v.46;No.522 723-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扶正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机制研究

    郭红梅;王新国;李志鹏;叶文俊;马雅心;

    目的:探讨扶正消萎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建立CAG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AG组、阳性药物组以及扶正消萎汤低、中、高剂量组。采用HE染色、试剂盒测定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胃黏膜形态学改变,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炎症因子含量、氧化指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AG组局灶黏膜层变薄、固有层基底部腺体减少,胃黏膜呈萎缩性改变;血清钙(Ca)降低,尿素氮(BUN)、肌酐(Cr)和磷(Pi)升高;血清白介素(IL)-10水平降低,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和IL-1β水平升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降低,丙二醛(MDA)水平升高;α-SMA和TGF-β1的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均P<0.05)。与CAG组比较,各治疗组胃黏膜层厚度明显增加,腺体数量恢复,胃黏膜萎缩性改变得到改善;血清Ca升高,BUN、Cr和Pi降低;血清IL-10升高,IL-6、TNF-α、IFN-γ和IL-1β降低;血清SOD升高,MDA水平降低;α-SMA和TGF-β1的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治疗组间对比提示扶正消萎汤高剂量组变化尤为显著(均P<0.05)。结论:扶正消萎汤能有效改善胃黏膜结构、生化指标、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降低α-SMA和TGF-β1表达水平。

    2025年06期 v.46;No.522 729-73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PI3K/AKT/GLUT4通路探讨乌葛丹丸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作用机制

    张萌;黄倩;周长静;乔园;王高雷;肖洋;刘德亮;成路平;

    目的:观察乌葛丹丸对2型糖尿病(T2DM)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为乌葛丹丸治疗T2DM提供理论与实验支持。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乌葛丹丸高、低剂量组[2.85、0.95 g/(kg·d)]、盐酸二甲双胍组[0.16 g/(kg·d)],空白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予高糖高脂饮食喂养+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构建T2DM模型;各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后,每周称量大鼠体重,测定空腹血糖(FPG);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肝脏、胰腺组织病理变化;通过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各组大鼠血糖水平;逆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葡萄糖转运蛋白4(PI3K/AKT/GLUT4)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乌葛丹丸各剂量组大鼠体重均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乌葛丹丸不同给药组FPG水平均明显降低,且乌葛丹丸高剂量组显著低于乌葛丹丸低剂量组(均P<0.05);葡萄糖耐量试验中各时间段血糖水平均降低,乌葛丹丸高、低剂量组曲线下面积(AUC)显著降低(均P<0.05),其中乌葛丹丸高剂量组与乌葛丹丸低剂量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乌葛丹丸高、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G、CHO、LDL-C水平显著降低,乌葛丹丸高剂量组明显低于乌葛丹丸低剂量组(均P<0.05),乌葛丹丸高剂量组HDL-C含量显著升高(均P<0.01)。乌葛丹丸高剂量组肝脏组织中PI3K、AKT、GLUT4的mRNA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而乌葛丹丸低剂量组以上各因子mRNA的表达均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乌葛丹丸高剂量组肝脏中PI3K、AKT及GLUT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均P<0.05),乌葛丹丸低剂量组可促进AKT、GLUT4的表达(均P<0.05)。乌葛丹丸各剂量组大鼠胰岛细胞变性、坏死减轻,肝脏细胞脂质沉积、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结论:乌葛丹丸可改善T2DM糖脂代谢紊乱,通过介导PI3K/AKT/GLUT4胰岛素信号传导途径,从而增强细胞转运葡萄糖的能力,改善胰岛素抵抗。

    2025年06期 v.46;No.522 734-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茵陈蒿汤不同煎煮法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的影响研究

    李木兰;石丹丹;张毅;刘杰;马祺鑫;艾碧琛;龙飘;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不同煎煮法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使用高脂饮食法饲养SD大鼠12周制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随机分成空白组和实验组。将成功造模的实验组大鼠随机分为五组:模型组、西药组和茵陈蒿汤先煎组(简称先煎组)、茵陈蒿汤合煎组(简称合煎组)、茵陈蒿汤后下组(简称后下组),每组6只。西药组和先煎组、合煎组、后下组大鼠予以相应药物灌胃干预4周,空白组、模型组等体积蒸馏水灌胃4周。灌胃结束后,生化检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游离脂肪酸(FF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透明质酸酶(HAase)、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olⅣ)、层粘连蛋白(LN)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TC、LDL-C、ALT、AST、FFA、肝纤四项的表达均升高(P<0.01),HDL-C降低;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除TC、HDL-C外,其余各指标均降低,茵陈蒿汤三组大鼠血清TC、LDL-C、ALT、AST、FFA均降低(P<0.01),且先煎组、后下组的肝纤四项均降低(P<0.01)。先煎组、合煎组、后下组三组的LDL-C、HDL-C、ALT、AST存在差异,与先煎组比较,合煎组、后下组LDL-C水平较高及HDL-C水平较低,且后下组ALT、AST水平较高(P<0.01);与合煎组比较,后下组ALT、AST水平较高,PCⅢ、ColⅣ、LN水平较低(P<0.01)。结论:不同煎煮法制备的茵陈蒿汤对NAFLD大鼠均具有保护作用,且存在一定疗效差异。可能由于药物共同煎煮时间不同,各有效成分溶出率不同,先煎组中降脂、保肝效果较合煎组、后下组更显著,合煎组保肝效果较后下组更显著,后下组较合煎组降低肝纤维化效果更显著,其保护肝脏的疗效差异机制可能与改善脂质代谢、改善肝脏纤维化有关。

    2025年06期 v.46;No.522 741-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炎性痛模型初探针刺对cGAS/STING信号通路的双向调节效应

    李佩云;苑功名;徐媛;郭永明;萧翊峰;李媛;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对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的炎性痛小鼠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和针刺组,盐水组右后足底注射0.9%氯化钠溶液,模型组和针刺组右后足底注射CFA造模。针刺组选取足三里穴(ST36)针刺,盐水组与模型组同等固定,每日1次,共7次。测量小鼠热刺激缩足潜伏期(PWTL)、机械刺激缩足阈值(PWMT)以观察各组小鼠疼痛情况;采用RT-qPCR法检测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cGAS、STING、干扰素(IFN)-β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造模后,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小鼠PWTL、PWMT降低(P<0.05);针刺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PWTL、PWMT升高(P<0.05)。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小鼠DRG内cGAS、STING、IFN-β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脊髓cGAS、STING、IFN-β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小鼠DRG内cGAS、STING、IFN-β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脊髓cGAS、STING、IFN-β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针刺能够改善CFA小鼠炎性痛;且在不同部位(DRG和脊髓)对cGAS/STING信号通路的mRNA表达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2025年06期 v.46;No.522 746-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石芦清金颗粒对脂多糖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孙一丹;王慧敏;吴邈;冯曾淇;黄博杰;杨曼曼;屈小元;

    目的:探讨石芦清金颗粒通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对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小鼠的预防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甲泼尼龙片阳性对照组、模型组、石芦清金颗粒低剂量组、石芦清金颗粒中剂量组、石芦清金颗粒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各组分别给予同体积0.9%氯化钠溶液、相应浓度石芦清金颗粒和甲泼尼龙灌胃。给药7 d后,采用气管滴注脂多糖的方法建立ALI模型。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状态情况;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α(IL-1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肺组织PI3K、p-PI3K、AKT、p-AK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间质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完整性破坏等典型ALI病理改变,血清中TNF-α、IL-1α水平明显升高(P<0.01),IL-10和TGF-β水平明显降低(P<0.01),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甲泼尼龙片阳性对照组与石芦清金颗粒低、中、高剂量各组小鼠肺组织结构破坏现象明显被改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TNF-α、IL-1α水平明显降低(P<0.01),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1),甲泼尼龙片阳性对照组与石芦清金颗粒中、高剂量各组小鼠血清中TGF-β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TGF-β含量升高(P<0.05);随着对小鼠进行干预治疗所使用的石芦清金颗粒剂量的增高,其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有显著的下降趋势(P<0.01)。结论:石芦清金颗粒对ALI小鼠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2025年06期 v.46;No.522 751-755+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2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临床研究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危险分期患者中医舌象客观化研究

    赵墨;彭红叶;汪九重;赵鑫;黄淑霞;吕文良;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危险分期患者舌象客观参数、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根据OLGA/OLGIM分期分为低中危组83例,高危组49例,分别采集中医四诊及舌象信息,以MATLAB R2021b为图像处理系统,运用SPSS软件比较组间舌象客观参数及中医病性证素的特征变化。结果:与低中危组患者相比,高危组患者舌色以暗红舌为主,淡暗舌比例上升,淡红、红舌比例下降(P<0.01);苔色以黄苔为主,白苔比例降低(P<0.05);舌态及苔质方面,点刺舌比例下降(P<0.05),燥苔比例上升(P<0.05);中医证素中阳虚、阴虚、湿阻的比例明显升高(P<0.01),郁热比例上升(P<0.05),气虚、气滞的比例明显下降(P<0.01),其中阳虚、郁热、湿阻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的影响因素(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阳虚者舌色S参数降低、G参数升高,阳虚及湿阻者R+B/R+G+B比值均降低,表明阳虚及湿阻患者整体舌色偏暗(P<0.05)。结论:舌象S参数及R+B/R+G+B比值可客观反映中医辨证理论,中医病性证素阳虚、郁热、湿阻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展的影响因素。

    2025年06期 v.46;No.522 756-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活血解毒优化方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王如梦;王莲花;高琨;王曜昌;唐璇子;薛梅;李立志;

    目的:评价活血解毒优化方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试验组予以阿托伐他汀联合活血解毒优化方,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2周。记录两组患者血脂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中医症候积分、炎症相关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精氨酸酶-1(Arg-1)]以及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中医症候积分、hs-CRP、TNF-α、iNOS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HDL-C、TGF-β1和Arg-1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能够进一步降低TC、TG和LDL-C、中医症候积分、iNOS水平(P<0.05),进一步升高Arg-1水平(P<0.05),而HDL-C、颈动脉内中膜厚度、hs-CRP、TNF-α、TGF-β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在整个研究期间,未见肝肾功能损伤及其他不良事件。结论:活血解毒优化方能够提高瘀毒证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和炎症反应有关。

    2025年06期 v.46;No.522 761-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健脾渗湿解毒汤治疗尿酸性肾病湿热蕴结证临床研究

    符芸瑜;武素;谢媛;

    目的:探讨健脾渗湿解毒汤治疗尿酸性肾病湿热蕴结证临床疗效,比较其对炎性因子及肾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确诊为尿酸性肾病的患者168例,中医证候属于湿热蕴结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西药联合健脾渗湿解毒汤治疗,两组均治疗28 d。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白介素-6(IL-6)、丙二醛(MD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1β(IL-1β)及尿肾损伤分子-1(KIM-1)降低,总抗氧化能力(TAOC)升高,组间结果比较,观察组上述实验室指标改善更显著(P<0.05);肾功能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尿酸(SUA)、肌酐(Scr)降低,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升高,组间结果比较,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48%,高于对照组的73.81%(P<0.05)。结论:应用健脾渗湿解毒汤治疗尿酸性肾病湿热蕴结证患者可抑制炎性因子分泌,降低氧化应激损伤,改善肾功能,提高疗效。

    2025年06期 v.46;No.522 76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温肾健脾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研究

    陈广林;刘立俊;冯婷婷;任维龙;牛淑亮;马勇;郭杨;KABYLSERIK Aibota;于龙潭;

    目的:探讨温肾健脾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因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行PKP手术的患者57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温肾健脾方。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记录患者骨密度、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ⅠNP)、Ⅰ型胶原β-C-末端端肽(β-CTX)、铁蛋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于术后3个月额外记录1次VAS、ODI。并在治疗结束后分析骨密度与β-CTX、PⅠNP、铁蛋白的相关性。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的VAS、ODI显著好转,术后6个月各指标均显著好转(P<0.05),且术后6个月VAS、ODI优于术后3个月(P<0.05)。术前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VAS、ODI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骨密度、β-CTX、PⅠNP、铁蛋白、VAS、ODI均优于对照组(P<0.05)。PⅠNP、β-CTX、铁蛋白与骨密度呈负相关,且三者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温肾健脾方能够显著提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患者骨密度,对β-CTX、PⅠNP等关键骨代谢指标,以及铁蛋白的表达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2025年06期 v.46;No.522 771-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加味猪苓汤联合新活素治疗气阴两虚兼水热互结型心力衰竭临床研究

    崔晓雪;郭斯一;尹宝;

    目的:探讨加味猪苓汤联合新活素治疗气阴两虚兼水热互结型心力衰竭(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气阴两虚兼水热互结型HF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琥珀酸美托洛尔、达格列净、螺内酯)治疗。对照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新活素。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服用加味猪苓汤。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中医症候积分、明尼苏达州HF生存质量问卷(MLHF-Q)评分、6 min步行距离、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肌钙蛋白I(cTnI)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观察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心功能疗效判定,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67.5%,试验组总有效率87.5%,试验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各证素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试验组下降更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的MLHF-Q评分均有所降低、6 min步行距离均有所提升,且试验组疗效更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的NT-proBNP及cTnI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试验组下降更多(P<0.05)。治疗后,两组的LVEF及LVEDD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VEF值治疗后比治疗前略有提升,LVEDD值治疗后比治疗前略有降低。两组均未发现安全性指标异常及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药物基础上联用加味猪苓汤与新活素治疗气阴两虚兼水热互结型HF相比单纯新活素治疗疗效更加显著,更有助于患者心功能、中医症候、临床症状、生活质量、运动耐量、NT-proBNP水平及心肌损伤的恢复。

    2025年06期 v.46;No.522 776-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加味芍药汤联合艾灸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的影响

    唐运媛;林奕;吴东升;余艳兰;

    目的:“络病学说”指导艾灸联合加味芍药汤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的影响。方法:选取UC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美沙拉秦,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加味芍药汤联合艾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中医症候积分、血常规(NLR、PLR)水平、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和内毒素(ET)]。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90.00%)高于对照组(70.00%,P<0.05);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NLR、PLR水平比较,两组有所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DAO、D-LA和ET水平比较,两组有所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络病学说”指导艾灸联合加味芍药汤可有效减轻UC(湿热型)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炎症水平。

    2025年06期 v.46;No.522 782-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学术探讨

  • 基于“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理论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机与治疗

    王冬雨;米玛贡拉;车明璐;姬凯欣;邢富威;张雅月;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归属于中医“紫癜病”范畴。本文首先对“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理论及内涵进行阐述。中医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可见阴阳平衡在维持正常健康的机体生理活动中极为重要。人体免疫系统与阴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阴阳理论不仅可为疾病发病原因及作用机制提供理论支撑;还可以进一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其次基于该理论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机,可知阴阳失衡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治疗上应把阴阳作为辨证总纲,灵活运用阴阳理论结合脏腑辨证,中西医治疗优势互补,同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达到形神同调,使机体阴阳平衡恢复,达到冲和之态。

    2025年06期 v.46;No.522 787-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从督脉理论探析督脉灸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董逸飞;时素华;杨颖;刘珂多;吴诗卿;马笑笑;文庆彦;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继发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常见骨折,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对于轻度骨折或无手术指征的患者一般采取非手术疗法,中医学在治疗该疾病上存在一定的优势。督脉灸是中医外治法之一,又称“火龙灸”“长蛇灸”等,是在传统隔物灸基础上发展来的一种灸法,具有温督启阳、活血化瘀、舒经通络、温肾填精等作用,临床上应用督脉灸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均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基于督脉理论探讨督脉灸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理论基础,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非手术疗法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依据。

    2025年06期 v.46;No.522 791-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脾主肌肉”理论探讨线粒体质量控制在心力衰竭合并肌少症中医药治疗中的价值

    崔志洁;高铸烨;姜众会;陈一帆;欧阳嘉慧;马丹;赵伶俐;杜天依;

    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临床综合征,心衰时肥大的心肌缺乏作为全身“泵”应有的力量,常易合并肌少症。肌少症是指与年龄相关的全身肌量减少和/或肌力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线粒体质量控制通过协调生物发生、线粒体动力学(即线粒体裂变及融合)、线粒体自噬等过程来共同调控维持线粒体稳态。脾为“后天之本”,脾运化生成水谷精微,“脾主身之肌肉”,通过脾主升清的生理功能,升腾宣发清阳,输布精微物质于四肢,营养肌肉,肌肉活动轻盈有力。现代临床及动物实验等研究发现,“脾主肌肉失调”是心衰及肌少症的关键病因病机之一,也是线粒体质量控制相关功能紊乱这一病理机制的重要宏观表达。本文立足于“脾主肌肉”理论,探讨线粒体质量控制在心衰合并肌少症中的重要作用及中医药治疗的潜在优势。

    2025年06期 v.46;No.522 795-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郁病相生理论”探析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病机与治则

    段丽敏;袁媛;赵强;韩捷;

    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属于临床消化道系统常见疾病,常被称为身心同病。慢性胃炎与焦虑抑郁状态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病因病机密切相关。因此,基于郁病相生理论探析其中医病因病机,认为“郁”是两者共病的关键,且贯穿疾病起始。探析其病机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其发病之本在于肝郁气滞、脾胃虚弱;随之病情进展,气郁化火、脾虚湿胜为其渐;若不及时预防,气郁日久、痰瘀互结为其变;病程迁延日久,则其终必为气血亏虚。故而应把握疾病的病机进展,疾病之初时予以疏肝健脾、调气之枢;疾病之渐时予以疏肝泻火、健脾化湿;其变之时予以化痰通络、调和气机;其终之时健脾和胃、补气生血。

    2025年06期 v.46;No.522 800-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甘守津还”理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与辨治

    吴佳丽;陈婉珍;王震凯;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萎缩和变薄,是胃癌的癌前疾病。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独特优势,不仅能够缓解临床症状,还可以部分逆转胃黏膜萎缩,阻抑“炎癌转化”进程。本文基于叶天士“甘守津还”理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核心病机为“中土不足,津伤阴亏”,病机演化以中土不足,津液乏源为本;土不生金,津液失布为枢;津伤阴亏,胃失滋润为要,阴虚生热,癌毒内蕴为变。根据长期临证经验,总结出甘淡益气,补脾生津;甘平培土,助金布津;甘凉濡润,益胃生津;甘寒养阴,清热存津的治疗方法,最终使中气振奋,津液复生,胃得濡润,阴阳平衡,为中医药临床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5年06期 v.46;No.522 805-8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正邪理论”探讨胃癌分期论治

    范祥玲;刘剑;宁小菊;张怡;于明薇;刘航;王晚晴;张丽娟;朱莉莉;

    “正邪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正”“邪”对立制约,二者的盛衰变化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早期以邪盛正不虚为主,中期以邪盛正虚为主,晚期以邪不盛正虚为主。“胃为阳腑,喜润恶燥”,根据胃的生理特点,正邪相争的三阶段及宁夏地区饮食习惯、发病规律,对胃癌进行分期治疗,构建胃癌“三联方”。提出胃癌前病变、早期胃癌,攻邪以祛邪外出,以“软坚平瘤方”加减;中晚期胃癌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西医祛邪为主,中医调节平衡为辅,以“强肾健脾方”加减;终末期胃癌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以“益气养阴消积方”为主。

    2025年06期 v.46;No.522 809-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名中医经验

  • 名中医王红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临床经验

    张璐;韩俊泉;王红;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全身代谢功能紊乱累及肝脏的表现。中医学认为MAFLD与过食肥甘厚味和过逸少劳有关。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胆汁酸代谢异常、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脂肪酸过氧化导致的二次打击均会加重MAFLD。王红教授提出MAFLD病位在肝,病因在脾,病机是脾土壅塞、内生湿热、反侮肝木的演变过程,符合“土壅木郁”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肠-肝轴致病通路和脂肪酸β氧化相关致病因素一致。基于“土壅木郁”理论和近年研究,王红教授应用黄连温胆汤调和脾胃、清化痰湿,破除土壅,促进肝木疏泄,缓解肝郁,从多通路、多靶点减少肝脏脂肪蓄积和过氧化引起的肝损伤,同时调节全身糖脂代谢,取得较好疗效。

    2025年06期 v.46;No.522 813-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名中医刘沈林从“肝脾同调”论治结直肠癌经验

    金志超;刘沈林;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刘沈林教授治疗结直肠癌强调脏腑辨证,擅长从“肝脾同调”论治。认为脾气亏虚是结直肠癌的核心病机,强调通过健脾扶正、理脾化湿、温阳健脾和健脾消食等方法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注重情志调节,从肝论治,采用调肝运脾、柔肝养肝等方法以疏理肝气、和畅气机,避免肝气郁滞克伐脾胃。刘教授还强调驱邪解毒的重要性,通过活血化瘀、解毒抗癌等手段抑制癌毒发展,并坚持在扶正的基础上兼顾攻邪,确保治疗的整体性与平衡性。其治疗方法基于中医经典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展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的独特优势,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025年06期 v.46;No.522 818-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名中医苏同生从“冲脉”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经验

    张驰;苏同生;万兆新;

    总结苏同生教授从“冲脉”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临床经验。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EMs)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引发慢性炎症、粘连以致不孕。苏同生教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病机主要为肾精气虚、脾虚气衰、肝郁血瘀、寒凝血瘀、冲任失调等,治宜以调理冲任,滋补脾肾,兼顾疏肝散寒为主,经络方面涉及督任冲三脉与肝脾肾三经,病位在胞宫。他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因冲脉为“血海”“十二经脉之海”与“五脏六腑之海”,其气化功能直接影响月经及生殖,故着重发挥冲脉的作用,使用“冲”类处方综合治理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特色鲜明。在临床实践中辅以针灸,以冲脉交会穴为主穴,注重神经节段效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25年06期 v.46;No.522 822-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名中医孙克伟从“阳化气不足,阴成形过度”辨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李倩;王石中;刘昊奇;孙克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与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名中医孙克伟以“阳化气不足,阴成形过度”理论阐释其病机,认为阳气虚衰致气化无力,阴邪壅滞则痰瘀互结。阳气失于温煦推动,水谷精微难以化生为气,反聚为脂浊沉积肝络;阴成形过盛则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堆积,形成肝脂蓄积、纤维化的有形之变。治疗上以温阳健脾、调和阴阳为本,辅以燥湿、清热、化痰、祛瘀之法,主方选用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等温阳化饮之剂,强调温药和之以助脾运、消阴邪。临床验案中,针对中焦湿热证予黄连温胆汤清热利湿,痰瘀互结证则转用苓桂术甘汤加活血化瘀药,并灵活配伍荷叶、丹参等化浊通络,配合生活方式干预,取得显著疗效。孙教授通过病证结合、标本兼治的诊疗思路,体现了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特色,为NAFLD的中医治疗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2025年06期 v.46;No.522 826-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名中医戈焰基于“肝胃同病”论治岭南地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经验

    易涵;丁小萌;尹建华;戈焰;陈垚;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在岭南地区的核心病机为脾虚肝郁、湿热滞胃。名中医戈焰在岭南临证多年,基于“肝胃同病”理论,提出“补虚开郁、清胃祛湿”的治法,并将CNAG分为以下三种证型:脾胃虚弱证、肝气郁结证、湿热滞胃证,治疗上,脾胃虚弱证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重用党参、白术、黄芪健运中焦;肝气郁结证以四逆散为核心,配伍柴胡、白芍疏肝和胃;湿热滞胃证则加用岭南特色草药救必应、蒲公英、火炭母清胃祛湿。戈焰老师紧扣岭南湿热气候及饮食特点,通过补虚开郁,清胃祛湿能显著改善CNAG症状。戈焰老师立足“病机-证型-治法”一体化诊疗模式,结合地域特色用药,临床疗效确切,为岭南地区CNAG的治疗提供了学术经验。

    2025年06期 v.46;No.522 831-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针灸经络

  • 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对患者kruppel样转录因子2、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3的影响

    孙雪琴;黄雷;刘尚;

    目的:探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将ACI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观察组予以通督调神针刺,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症状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量表(FMA)评分、改良Be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并比较两组血清kruppel样转录因子2(KLF2)、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3(NOS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并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主要症状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言语不利、舌强言謇低于对照组(P<0.01),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FMA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KLF2、NOS3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VEGF、ET-1、N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ACI效果显著,其机制可能与调节KLF2、NOS3表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2025年06期 v.46;No.522 835-838+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联合双柏散外敷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研究

    潘雯;陈开运;陈元岩;

    目的:探究针刺疗法联合双柏散外敷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8例AP患者,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配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进行禁食、止痛、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联合双柏散外敷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7 d。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主要生化指标、炎症相关指标改善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及总体临床疗效评估。结果:观察组在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主要生化指标(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以及炎症相关指标白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改善,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3%(P<0.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双柏散外敷可显著促进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有效降低炎症指标水平,改善中医证候,并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2025年06期 v.46;No.522 839-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温针灸联合穴位敷贴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最大通气量及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水平的影响

    陈嘉文;王婷;周嘉宝;谭雅娟;

    目的:探究温针灸联合穴位敷贴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最大通气量(MVV)及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CHF患者131例,分为对照组(西药治疗)、穴贴组(穴位贴敷)、针灸组(温针灸)和联合组(温针灸+穴位贴敷)。比较四组临床疗效、心功能相关指标、肺功能相关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安全性。结果:四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联合组更高(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升高,且联合组更高(P<0.05);四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降低,且联合组更低(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髓过氧化物酶(MPO)、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均降低,且联合组更低(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最大通气量(MVV)、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均升高,且联合组更高(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穴位贴敷能够有效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和肺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且较安全。

    2025年06期 v.46;No.522 844-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干燥综合征与T淋巴细胞亚群关系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石煜瑶;李桓;石卫芳;李松伟;

    干燥综合征(SS)是以外分泌腺功能障碍为核心的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易感性、表观遗传调控异常及感染触发等多因素交互作用,免疫失衡核心聚焦于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紊乱。Th17/Treg比例失调及Tfh细胞异常活化通过细胞因子网络加剧腺体炎症浸润,其中白介素(IL-17)、B细胞激活因子(BAFF)等分子介导的免疫-上皮细胞交互作用尤为突出。当前西医治疗虽能控制病情进展,但存在靶向性不足、长期用药安全性等问题。中医学通过多靶点调控改善SS患者免疫稳态,内治法以滋阴润燥方药调节Th1/Th2平衡,外治法通过雾化给药、穴位刺激等改善局部微环境,临床观察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延缓腺体功能退化。本文系统综述SS免疫病理机制、T细胞亚群动态变化规律及中医药干预策略,为优化、改进SS患者中医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2025年06期 v.46;No.522 848-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背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王佳;刘博涵;韩竹箴;石燕红;肖莹;杨颖博;

    白背叶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叶或根均可入药,传统上常用于治疗肝炎。近年来随着化学和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白背叶还具有抗肝纤维化、抗炎、抗肿瘤、抑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苯并吡喃类及其衍生物、黄酮类、萜类、苯丙素类、有机酸类等类型。本文对白背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归纳整理,为其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v.46;No.522 852-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肠道-微生物群-肝脏”轴探讨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

    杜玉双;罗磊;韩博闻;秦浩杰;路一诺;党中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球最普遍的慢性肝病,其发病率逐渐增加。近年来,肠道菌群与NAFLD发生、进展和治疗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为NAFLD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视角。中药成分复杂、靶点范围广,被广泛用于NAFLD的防治。目前较多的研究是关于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对NAFLD的影响。然而,中药对不同证型NAFLD肠道菌群的整理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基于“肠道-微生物群-肝脏”轴,对不同功效的中药复方、单味中药、中药单体分别对肝郁脾虚证、痰湿内停证、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NAFLD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NAFLD的治疗以及后续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2025年06期 v.46;No.522 857-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IL-1β/p38MAPK信号通路探讨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作用机制

    王俊龙;刘爱峰;张超;李远栋;张晓宇;张良;崔庆同;

    膝骨关节炎(K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进行性退变和关节炎症为病理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其发病与年龄、关节力学失稳及过度机械负荷三个主要因素有关,早期主要表现为受累关节不同程度的肿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KOA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与生物学因素密切相关,其中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起到关键作用。以往的研究认为IL-1β/p38MAPK信号通路是早期KOA炎性信号通路的研究热点,该信号通路不仅可以调控软骨细胞的退变、凋亡及降解,还能逆向调控关节微环境中的炎性反应,在KOA的病理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述近5年温针灸通过调控IL-1β/p38MAPK信号通路治疗KOA的成果,进一步为临床运用温针灸治疗KOA提供相关基础研究依据。

    2025年06期 v.46;No.522 861-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